課程在教育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,是實現育人目標的重要載體。近日,教育部舉行新聞發布會,介紹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情況。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門學科的課程標準將于今年秋季開始執行。
創新型人才培養應該從中小學做起。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在這方面也有所思考。
教育部教材局一級巡視員申繼亮指出,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不斷發展的不竭動力,創新人才培養對于實現中國夢至關重要。
要培養創新人才,就要準確理解和把握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。申繼亮認為,創新人才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、專門技能,更要有能不斷探究、不斷質疑、獨立思考的品質和意識。
教育部近期在研究加強科學教育和工程教育。那么,科學教育的實質是什么?申繼亮表示,對中小學來講,主要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。培養科學精神,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究“理”的習慣,也就是不斷去思考“為什么”。
所有這些,不僅需要相關知識,更需要有創新精神、創新意識。
大學、中學和小學的人才培養任務是不一樣的。申繼亮說,基礎教育,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,核心是打基礎。
“在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標準修訂過程中,我們特別重視對學生思維發展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。”申繼亮特別提醒道,在義務教育階段,不要簡單給孩子貼標簽,認為哪個孩子將來就一定是數學家或化學家。在這一階段培養創新人才,要注意尊重學生個性,發掘學生潛能,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。專業知識、專門技能的學習,需要到更高學段去落實。
申繼亮介紹,此次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,圍繞創新人才培養進行了深入思考和設計。
一是強調學科實踐,也就是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,去經歷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的過程。“為此,我們規定每學科拿出10%的時間開展實踐活動。”申繼亮說。
二是強調綜合學習。任何一項創新、任何一個問題的解決都不能僅靠單一知識、單一學科,所以一定要有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。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,特別強調了綜合學習,提倡主題式、項目式、單元式教學。
三是強調評價改革。申繼亮表示,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強調過程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。對學生的評價,不再局限于考多少分,還要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、學習方法、思維方式等進行跟蹤,及時引導學生全面發展。
國家督學、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原校長劉可欽表示,學校要特別注重結合這次修訂增加的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,建立相應的課程研發機制,引導教師突破學科邊界,鼓勵教師開展跨學科教研,建立“共同備課、協商上課”機制,設計“主題鮮明、問題真實”的跨學科學習活動,進一步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價值意義感和趣味性,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