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緊車工,慢鉗工,輕輕松松干電工。那時候的我還是太年輕,竟然信以為真。”山東臨工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維修電工秦立山笑著說,對他而言,電工這行還真沒選錯。有著“臨沂市首席技師”“山東省技術能手”“齊魯首席技師”等頭銜,如今這名“80后”已成長為一名知識型、技能型、創新型的技術能手,并在今年被授予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。
秦立山說,如果沒有全國勞動模范、齊魯大工匠邱峰的悉心教導,自己也不會提升這么快。2004年,秦立山來到臨工,與邱峰結為師徒。“從邱師傅身上,我不僅學會了很多絕活,更重要的是學到了他愛崗敬業、刻苦鉆研的精神。從那時起,我就暗下決心,要成為像邱師傅那樣的高技能工人。”在師傅的幫助下,秦立山克服學歷低、基礎差的短板,白天跟著師傅學,晚上跟著書本學,并抓住一切機會實踐練習。
當時,公司有兩臺數控加工中心,屬于高精尖設備。加工中心的關鍵部件是光柵尺,用易碎的玻璃材料制成,每個刻度只有1微米,相當于頭發絲的百分之一,它決定了加工的精度。光柵尺需要定期清洗,清洗光柵尺是電工初學者的一大難關,有的人甚至需要一兩年才能學會。
為了盡快掌握清洗光柵尺的技能,秦立山廣泛查閱相關資料,了解相關結構和工作原理。進口設備說明書是英文的,他借來師傅的英漢詞典,一個一個單詞查。在師傅示范清洗部件時,他總在一側細心學、認真練,唯恐錯過一個步驟、落下一個要領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用了不到半年,秦立山就具備了獨立操作的能力。有一次,師傅在外出差,光柵尺出現故障。秦立山按照維修流程,成功解決了問題。“師傅回來后對我大加贊賞,開玩笑說,沒想到這么短的時間就掌握了這門關鍵技術,長江后浪推前浪,這是要把他拍在沙灘上呀。”
公司設備種類繁多,經常會出現棘手的故障。秦立山就抽絲剝繭,耐心細致地排查每一個元件、每一個焊點、每一個螺絲,直到找出原因。有一次進口焊接機器人出現故障,他用了兩天一夜的時間,檢查了上千個電氣接口、線路、元器件,最后發現是一處不起眼的插接件“覆灰”導致接觸不良。秦立山說,電氣維修就是這樣,付出的精力、解決的難題,都會變成經驗和財富。正是在一次次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、總結經驗中,技能得到快速提升。
善于思考、敢于創新,是青年的優勢。有一次,秦立山發現挖掘機下架回轉支撐裝配時,操作人員趴到下架上,擰緊一圈螺栓后,累得滿頭大汗。經過進一步了解,得知這個工位每天擰緊螺栓的數量最高時達到2400顆,長時間的單一跪趴姿勢工作,勞動強度很大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,他帶領團隊成員開展頭腦風暴、現場測繪數據,反復論證方案,探索運用擰緊位置自適應、懸浮定位、三維尋一點、緊湊大扭矩擰緊等多項自主創新技術,經過23次裝了拆、修了裝的測試驗證,成功開發出智能化回轉支承自動擰緊裝置,實現了從人工手動擰緊到人工輔助擰緊、從擰緊數據可視化到智能化擰緊。秦立山說,我們青年員工要把握住學習的大好時機,多思多試,大膽創新,為智造強國貢獻青春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