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中國的這段學習改變了我的人生。在這里我不僅學習到了鐵路運輸的各種職業技能,而且現在能夠熟練地使用中文交流,也更了解和喜歡上了中國的文化,更重要的是讓我擁有了很好的工作機會?!?6日,在重慶市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和四川陶行知研究會共同承辦的“東盟職業教育在‘雙循環’背景下促進新階段國際交流與合作暨國際職業課程建設研討會”上,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17屆的泰國留學生白浩表示。
據介紹,2017年11月,白浩參與拍攝了紀錄片《火車上的中國》(China at High Speed),該片還登陸了Discovery探索頻道。劇組遠赴他的家鄉和學校:泰國呵叻、孔敬兩地進行跟蹤拍攝,就白浩為何選擇學習高鐵運輸技能,為何要到中國留學以及回到泰國后的變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度探訪。在紀錄片所呈現的探訪內容中,“中文+職業技能”的創新教學方式,被反復提及,而這一概念也在26日召開的研討會上,被教育專家和代表作為重點研討的核心議題來研討。
西南大學教授胡琳曾擔任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多年,2016年中泰高鐵中文培訓項目開班,她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。她表示,由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牽頭,針對高鐵運輸職業技能課程,開展“中文+職業技能”的“三段式”模式探索,即:第一階段,在泰國的各大職業院校進行學生的選拔,篩選具有中文學習基礎的學生進行中文基礎鞏固教學;第二階段,對這些學生進行職業中文學習,主要是鐵路相關的中文術語的培訓,要求學生能夠達到或超過HSK-3級水平;第三階段,與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合作,選送學生來華交流學習。通過這樣的方式,成功地培養出了一批中文過關,技能過硬的高鐵復合性人才。
重慶市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協會秘書長陳謙強調,在“職業技能”這一端,應該力借助產業行業資源。以重慶市云計算和大數據產業協會為例,作為擁有近300家中大型數字經濟企業的行業協會,很多會員都有或者準備啟動針對東盟各國的拓展計劃。與所有的產業梯度轉移遇到的問題一樣,在所有拓展計劃中,最突出的問題也正是所在國的人力資源問題。因此,在“中文+職業技能”的探索過程中,真正做到1+1>2,在機制上,就需要本科與職教院校相融合,產業與教育相融合,而融合程度的高低,則決定了1+1的效能。